學員成長史:放下越多定義,活得越自在

2020-09-29

學員是位很有修持的女性朋友,在過往的人生裡,一路接觸佛法多年,在找尋適合自己的法門進修,時常聽到要修行,那又是什麼?在追求什麼? 可從簡單的面向來說,就是修正自己的行為及在生活上的言行舉止。我們都有自己的個性、習慣,所以有些結果在行為尚未發生時,就能預料,例如:容易鬥嘴的兩方(老K跟老J),老K覺得不爽,心想老J總是找我麻煩,不順我的意,而老J則想他為什麼要像個女人一般喋喋不休,耳朵要長繭了。

這個簡單的舉例應該在許多人家裡天天上演,而且每次的路經都會相同,偶爾走錯路也會回到相同的道路上,不改變、不檢討自己才能天天吵架呀!學員提到以前的個性是很好強的、自我要求高,不會輕易跟別人說出感受,連小事都很在意、非常敏感;而現在,可以對自己好一點也比較可以接受自己了,很多固有觀念的鬆綁,讓原先在意的事情也就隨之看淡。


如同一杯水擺在眼前,為什麼每個人的感受度這麼不同? 有人需要精準知道它幾度、有人覺得它是涼的、有人覺得偏熱、有人根本毫不在意,定義不同,感受就不同,光是一杯水,就有那麼多感受,何況每天每物每事的定義? 它原本應該是中性的,經由大腦反射加以註解它有了定義,而我們就活在自己定義的腦中,不放過,反之,放下越多定義就越自在。


學員還問了一個問題,我覺得很有趣:「 如果世上有個跟你一模一樣的人和你相處在一起,你覺得會是什麼模樣呢?」 


Katherine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